深秋的爱游戏官网纽约,晨光为哈德逊河披上一层流动的金箔,哥大巴特勒图书馆的石阶上,一个修长身影静坐,膝上摊开一本厚重的社会学著作,远处传来城市的喧嚣,却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,费若秋推了推眼镜,目光从书页抬起,望向河对岸曼哈顿的天际线,这个场景,与数年前在巴黎国家击剑训练中心,那个身着白色击剑服、面罩下眼神锐利的“东方剑客”形象,形成了奇妙的叠影。
从花都到帝都:一个非典型的抉择
2021年夏天,当费若秋在法国全国击剑锦标赛上再次斩获佩剑季军后,法国击剑界普遍认为,这位技术日臻成熟、大赛经验丰富的华裔剑手,即将向2024年巴黎奥运会发起最后冲刺,一纸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让所有预测失了准,他毅然收起剑袋,跨越了大西洋,从塞纳河畔来到了纽约曼哈顿的晨边高地。

“许多人问我是否后悔,在竞技状态巅峰期选择暂别赛场。”费若秋的声音平和,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沉稳,“但对我而言,求学并非‘暂别’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‘进击’。”他用了击剑的术语“Marche”(前进步)来形容这个决定。“击剑教会我的,不仅仅是如何取胜,更是如何理解胜负背后的逻辑,如何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找到自己的节奏,这些思考,驱使我希望在一个更广阔的学术领域里探索。”
他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,在法期间,除了训练和比赛,费若秋利用业余时间修完了巴黎一大(先贤祠-索邦大学)的社会学学士学位。“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短暂的,但思想的疆域可以无限拓展,哥大的人文社科传统,特别是其国际与公共事务领域的资源,对我有致命的吸引力。”
剑道与课堂:双重维度下的思维锻造
哥大的学业并不轻松,每周,费若秋需要修读包括国际关系理论、比较政治经济学、高级统计学在内的多门核心课程,阅读量巨大,论文压力接踵而至,他并未完全脱离击剑,他加入了哥大击剑俱乐部,偶尔指导热爱击剑的同学们,也将学术思维带入了对击剑运动的理解中。

“击剑被誉为‘物理象棋’,”他解释道,“它需要瞬间的判断、策略的博弈和极强的心理控制,而在哥大,学习国际关系、分析地缘政治,同样是一种复杂的博弈推演,你会发现,无论是剑道上试探、佯攻、决胜的瞬间,还是国际谈判桌上的合纵连横,其底层逻辑都关乎信息处理、风险决策和对‘对手’意图的精准预判。”
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:“就像在佩剑比赛中,规则允许‘优先裁判权’(Right of Way),这创造了一种动态的、相互依赖的决策环境,这和国际体系中,大国间基于规则和实力的互动有异曲同工之妙,在课堂上分析冷战历史或当代贸易摩擦时,我常常会不自觉地代入击剑手的视角,思考行动与反应的模式。”
这种跨界思考,也让费若秋对体育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。“体育是世界性的语言,但不同国家、文化对同一运动项目的理解和实践方式却差异显著,法国的击剑训练强调艺术性和传统,注重姿势的优雅和战术的精巧;而美国体育文化更注重体能、数据和效率,这种差异本身就极具社会学研究价值。”
文化桥梁:在中西交汇处寻找认同
作为从小在法国长大的华裔,费若秋的身份认同本就具有多重性,来到美国,尤其是纽约这座世界移民熔炉,他的文化视角变得更加立体。
“在法国,我是‘亚裔’;回到中国,我可能被视为‘侨胞’;在哥大这个国际化的校园,我更像一个‘世界公民’。”他坦言,这种多元身份有时会带来困惑,但更多是财富。“它让我能更容易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如何思考的,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赋予我的特质——比如对教育的重视、对集体与个人关系的独特理解,以及一种内在的韧性。”
他积极参与哥大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活动,也常在与其他国际学生的交流中,分享他对中、法文化差异的观察。“体育,特别是击剑这种起源于欧洲却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运动,是一个极好的文化交流媒介,我希望能成为这样一座小小的桥梁,不是简单地传递某种文化,而是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对话。”
谈及未来,费若秋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清晰规划,他计划在哥大完成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后,继续申请法学博士(J.D.)项目。“国际体育领域涉及复杂的规则制定、商业运作和权益保障,我希望将来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,在国际体育组织或相关法律事务中,为促进体育的公平、公正和全球化发展尽一份力。”他微微一笑,眼中闪过剑手特有的锐利,“如果时机合适,重返赛场,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级比赛,依然是我心中不灭的火焰。”
暮色渐合,哥大洛氏纪念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,犹如智慧的火种,费若秋背起书包,融入匆匆的人流,他的身影,既是哥大莘莘学子中的普通一员,又因那段独特的“旅法剑客”经历而显得与众不同,他的哥大求学路,是一条将体育精神融入学术追求、用跨文化视角审视世界的独特路径,这条路上,没有擂鼓呐喊,却暗含着与命运交锋的勇气;没有闪亮的剑锋,却进行着更为深邃的思维攻防,他的故事提醒我们,人生的赛场从不局限于一条剑道,真正的超越,在于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,并在每一次进击中找到自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